民族乐器改革 中乐西化还是坚持民族特色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
民族乐器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乐器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不论是技术、制作工艺还是演奏形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民乐表演形式的丰富与变化更多地受到关注,而对中国民族乐器本身的革新则逐步走向了民间化、个人化。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如今,致力于民乐改革的人或者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出于商业需要,而有方向、有规划、有系统、有经费保障的组织行为越来越少……
民族乐器改革处于各自为政、自由发展状态
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辉煌的成就。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主任、《中国乐器》杂志副主编丰元凯告诉记者,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乐器经历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文化部和当时的轻工业部联合组成民族乐器改革指导工作小组,与北京、上海、天津等五大民族乐器厂形成合力,不但挽救了濒临失传的阮,还开发出了大阮、中阮和小阮系列,琵琶也由4项10余品发展成6项24品,拉弦乐器和管乐器如二胡和笙,也分成高、中、低音域,在扩大民族乐器的音域、提高音色的质感方面有了很大突破。经过这样一次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改革之后,我国相继成立了多家民族乐团(队),初步尝到了中乐西化带来的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外文化交流的需求的增长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使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丰元凯说,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业内专家对此褒贬不一。它的改革主要呈现在舞台表演方式上,也就是在舞台表演的视觉效果上下了很大功夫,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是尊重观众需求的正常反映,不应过多地非议。但这种在舞台表演中的民乐改革与传统意义上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现阶段,民族乐器的改革可以说是处于半停顿的自由发展时期,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管理的民乐改革已经不多见了,大部分的民乐改革成为一种个体的行为,出于演奏、制作人的个人爱好。
“目前的乐器改革是就乐器改乐器,是局部改革,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化。”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翟志荣说,“真正的改革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政府关注、指导、归类规范。同时乐团的建制、编制也要改革,因为民族乐器个体很好,但因为声部不齐等原因,很难在乐队中形成合力效果。”
走中乐西化道路还是坚持民族特色
西方乐器在制作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体系,乐队也是根据音乐规律和乐队编制的需求建设起来的,它追求的是融合、共性、和谐。而我国的民族乐队属于集合式的,有什么乐器用什么乐器,加之民族乐器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尽管个性很张扬,但融合性较差。这使得许多民族乐器改革在音色、音准、韵律等方面按照西洋乐器的标准发展。
西方乐器经过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被大量运用到乐器制造当中,如小号运用了活塞原理,钢琴运用了杠杆原理等,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而中国乐器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音色单一,乐器中大多缺少中、低音配置的缺点明显。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之中。翟志荣就是其中的一位。2000年起他就着手思考和探索民族乐队的弦乐改革问题,其研发的重点放在了二胡的音质改变与系列化两个层面上:人造聚酯膜代替了蟒蛇皮,变传统蟒皮软质发音原理为木板硬质发音原理;简单实用的内调装置能使音色很快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不受干湿气候的影响,保持音色的稳定统一;高中低多层次系列乐器,构成有效音区衔接,解决了以往民族乐队弦乐组群各声部音色差异大、衔接不自然的缺憾。目前此项研究成果已被日本、新加坡、我国香港的乐团运用到了实际的舞台表演中。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专业生产制作“敦煌牌”各类民族乐器,年产20余万件,是目前中国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技术和综合实力最强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之一,拥有专利技术30多项,在民族乐器改革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这些改革为民族乐器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丰富了民族乐器市场的品种,使优秀民族乐器得到很好的传承。”丰元凯介绍说,实际上,中国民族乐器改革是走中乐西化的道路还是坚持民族特色一直是业内长期争论的焦点。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扶植,加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很多时候国际市场需要的是中国本生本土、极富民族特色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其目的是了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音乐演奏的效果。很多民族乐器已经作为工艺品、纪念品在市场上流通……中国民族乐器已经以崭新的姿态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当前的民乐改革,行业内急需听到政府的声音,这有利于使民族乐器改革明确发展的方向。
民乐改革应有规划,市场推广亟待加强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长远的规划,方向不明确。
民族乐器改革技术含量很高,既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又具有很高深的技术含量,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套经费和专业人才,对这项事业来说是很艰难的。丰元凯说,现在有很多热心于民族乐器发展的有识之士致力于民族乐器改革,他们的热情很高,但随意性大,比较盲目,特别是改革的成果难以得到认可,缺少交流的平台和推广的机会。
乐器改革不应忽视市场推广。上海民乐一厂副厂长沈正国说:“我国每年研制出的新乐器品种很多,但真正能在市场推广的凤毛麟角。”沈正国认为,我国民族乐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人们传统习惯的教学、演奏、使用方法改变起来较困难,那些只是改变外形的横向发展的乐器很难推广。因此,民族乐器改革应该顺应原来的模式和演奏方法,在音色、音准、音律等乐器核心层面上改良,而不只是把它改得花里胡哨。
乐器制造是一门综合学科,牵扯到美学、音乐学、声学、物理、机械制造和材料学,这种专门人才应具备演奏、制造、操作和理论等多方面素质。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设立民乐制造的专业学科,民族乐器制造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也是一项空白,这使民族乐器基础性的深层次改革很难深入下去,这也是影响乐器改革和推广的重要原因。沈正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