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逼问教育厅长 新闻分析点评 - 教育新闻 - 广州爱乐艺术
题记:(诸葛亮当年舌战群儒,嘲笑儒生官员们“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东吴要让他们出主意,早就亡国了。今天您在庄严无比的两会现场报道中,同样会看到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实录:一群根本就不懂怎样做实事的“全国人民代表”,在“认真讨论国家大事”,制定国家政策,决定人民的未来。看了他们的发言和整个现场记录过程,您怎么敢指望和依赖他们来拯救您的孩子?还是赶快自己办家校吧。我的点评用蓝色标出)
我很早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省长孙子和国内高官后代普遍的教育失败问题。我问家长这说明什么?结果很多家长答得不好,许多人回答说:证明教育有问题,谁都逃不掉,当官少爷也不行。其实不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证明我们国家的高层领导,根本就不懂教育。如果他们连自己孩子上学的学校都搞不好,愿意花很多钱投资都“到不了位”,把自己孩子都弄成“问题孩子”,只能证明:他们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能,也真的不懂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剩下来,老百姓们该怎么想?别去骂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该赶快自己想办法救自己的孩子,别指望“组织”和“领导”了。下面就用最近的一篇两会新闻报道来分析,让家长们彻底抛掉幻想
新闻分析点评 浙江省长逼问教育厅长:你想不想改,敢不敢改?
当前教育体制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发飙了。“我现在疑惑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是选拔人才还是埋没人才”、“我想开炮好几年了”。7日,吕祖善所在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团第二组就教育话题讨论了整整一天,其间他“逼宫”坐在对面的浙江省教育厅长:我现就问你你想不想改,你敢不敢改?会议主持宁波市长出来圆场:这个问题下午接着再讨论。
【省长火了】
“现行的考试方法是选拔人才还是埋没人才”
7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吕祖善——被手下称作“很温和”的省长被教育话题惹火了。
“我看高考制度已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时还天真烂漫,一到小学就变得‘老气横秋’,一上小学就开始竞争。”(这说明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国上下大家都看到了。都知道,都担心,都关心,并不是不了解,也想解决。可惜往下走,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省长此时“开炮”,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时机一到”。据传“钱学森之问”后,温总理一直在不断召见教育口的人商议教育改革问题,证明上面非常重视。因此省长自然要“放炮”了----到时间算教育的总账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高考制度。”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图书馆馆长范谊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他按着桌子探着头:“我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不改,其余改了也白改”。(这人身份不低,图书馆馆长,应该是有学问的,质问也很严厉。可惜找到的教育问题“症结”却是胡扯,完全没有道理,与中学生说的“愤青”话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差别。实际上,“高考制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高考方式和内容”,是高考的指导方向有问题。更简单地说,是高考出题的人脑子有毛病,因为题出错了,把教育方向指导错了才导致的问题。美国也有高考SAT,也搞应试教育,特别是精英私校更是大搞应试,淘汰率极高。可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就没有出问题,还出了这么多国际人才?就因为别人的高考题不会弱智,基础教育自动自发,百花齐放,所以教育不会有大问题。上面这位官员的发言,出的主意相当于:他发现坐的车走错地方了,就去骂车,想要换辆车,以为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是傻蛋的主意。他更应该做的事情是:讨论开车的人是不是有问题?或者指挥的人是不是有问题,地图是不是错误等等”
“我看最大的担心还是社会公平教育,权力下放之后会不会有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接过话。(这人一发言,就可以发现他完全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僚,很善于推卸责任,转移矛盾。而且很会操纵老百姓的心理。很显然,教育出了问题,他作为主管官员,当然是最大的责任人。但是,他马上虚晃一枪,移花接木,把“教育失败”的责任问题,转换成“教育公平”问题。用高考在制度设计上基本公平,大家愿意接受的表现,来为“教育体制”的合理性作辩护。而且,通过暗示“教育改革”后,会让权贵们“走后门”的可能,让老百姓担忧恐惧“不公平”问题。于是,他就成功地把教育的失败问题,转换成“教育公平”原则下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让老百姓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拥护“公平的失败”,而不会继续追究他们教育官员的失职和弱智管理问题。他就这样试图轻轻松一句话就逃脱责任,继续混日子----让他代表的教育利益集团都继续以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过自己的好日子)
刘希平还未能充分地表达,吕祖善又按下了面前的麦:“你讲到这里,我反过来有两个想法。我现在怀疑的是我们现行的考试方法究竟是选拔了人才还是埋没了人才;第二个,难道只有政府才公正,交给大学交给校长就不一定公正了?我看这个担心有点‘杞人忧天’。”(这个省长还是不糊涂的,一眼就看清楚了这个教育厅长试图推卸责任,转移重点的滑头行为,有些不高兴,直接用质问直接点明:你们的教育搞得如此失败,民怨沸腾,还不想办法改错?别去找制度设计的理由来搪塞,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省长急了】
“我现在就问你,你想不想改?”
“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改革。我现在就问你,你想不想改?”吕祖善抬着下巴,直视着斜对面的刘希平。“你们有没有紧迫性?若有我就去请示”。(这句话就是点明了:只要你们拿出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与现行政策有出入,他可以到中央去请示特批(省长要请示的对象,当然是中央)。反过来,省长敢公开这样说,中央一定有“精神”,证明上面已经意识到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找解决的办法,所以省长才急于要“方案”。)
“我们现在什么都动不了啊,什么都听上面的,高校不是办学主体,活力不足,没有积极性”。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说。(这人木讷,听不懂省长的意图。当然,也可能是习惯了当奴才,“什么都听上面的”,早就失去思考能力了。教育圈里,很多官员真的很呆,脑子不是太管用。而且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日子过得很舒服,并不真的愿意改变现状,接受挑战)
吕祖善听到这句,右手拿起桌面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扬在空中,又插话道,“这里不是提了要改革吗?说了这么多,要放权。”(省长见这些人真笨,理解不了他的用意,有些无奈,只好再次强调一遍,并把中央文件拿出来,暗示这是上面的要求和意图。别用老套路来思考了,不是说些漂亮话糊弄媒体一下就够了,这回动真格的,真要改了。)
主持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长毛光烈见省长的样子急了,站起来走到吕祖善对面:“问题是谁敢,改革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一旦改得不好,马上群起而攻之,谁敢改?”(这也是一个官场老将,听懂了省长的意思。他这话的意思,就是帮大家表达为难之处,提醒省长注意:他们都不愿意承担风险。要改是可以的,如果能得到好处,大家都想要。但是万一没改好,出了问题,又不想担责任咋办?您省长是不是给个尚方宝剑?免责铁书?----典型的官员们一副宁可无功,但求无过的样子。)
“所以我才问你们想不想改,敢不敢改?”吕祖善马上接话。(省长也懂了市长的潜台词,但他没办法给什么“保证”,只好问“敢不敢改”。意思就是:难道你们连一点责任和风险都不愿承担吗?一点勇气都没有吗?)
【省长为难了】
“我老在怀疑你们这个数据。”
“我来说几句。”一度说话被打断的刘希平几乎是以最沉重的声音开口了,全场都静了下来。“教育寄托太多人的希望了,不是我们饱食终日,我们也睡不着,压力也很大,浙江现在的教育还是走在全国先列的。教育的数量达到了先进国家先进水平。”(这个教育官员最蠢,刚才转移矛盾被省长发现并批评后,并没有好好琢磨省长的意图,而是试图辩护,现在找了个机会,假装可怜相,一副“心情沉重”的表情,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鞠躬尽瘁”样子来博取同情,还借机表表功。同时用“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国人贪心不足(希望太大)”来试图逃脱责任。他可不知越这样说,越暴露自己的无能和教育部门的腐朽)
“数量可能达到了,质量没达到。”吕祖善忍不住又插了一句。(省长一看这昏官这么不开窍,实在忍不住要生气,就点他一句,想让他清醒一点。用“数量优势”来证明浙江的“教育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这个教育厅长确实是脸皮够厚的,脑子也够昏的。他以为教育是招工人,比规模?)
“说到职业教育我们每年培养的学生有四五十万人”。(这教育厅长实在是脑子不开窍,他看省长已经生气了,但还是没有改变思路,依然继续用数量来献功。只不过这里想用具体的数字来“证明”他的功劳。他以为针对省长的利益关注点(浙江的经济发展)来拍马屁肯定会讨好,因为浙江受世界产业转移的需要,轻工业发展很快,特别需要大批技术工人。他就拍马屁说,省长呀,我们的教育系统您别说不好,每年为您培养了大批的职业技术工人,还是大大有功的,您就别骂我们了)
“这四五十万人到哪里去了?”吕祖善再次打断刘希平的话。“全省每年新增就业70万,要是你们就培养了四五十万,我们还会缺技工?我就不相信这个数。如果每年真有30万,我们的就业结构早就大大变化了。我老在怀疑你们这个数据,我怀疑好多年了”。(省长见这厅长如此不开窍,简直气坏了。干脆一点面子都不给,撕开算了。他说的就是两个重点:“第一数量不对,你在骗人。第二,质量也不对,你培养的技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否则浙江的技工也不会这么缺乏。这笨蛋教育厅长能够让“一向温和”的省长忍不住发飙,可见也是太没眼色了。省长要教改方案,他偏要邀功表态扯大旗。省长已经“怀疑好多年了”为什么现在才开口?因为原来他报政绩,省长假装不知道,继续往上报,反正一个糊弄一个,要出了漏子,以“不知情”为由就过去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中央明显在动真格的了,这种老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你这厅长还不知趣,当我是真傻瓜?那就撕破脸,我来扮演“主持正义”角色,算你倒霉)
毛光烈见状,马上圆场:“上午就讨论到这儿,下午再接着讲。”(上面就说了,这人官场老将,非常圆滑。一看不对劲,就来和稀泥,中国的官场向来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这有关国计民生的教育大事也来和稀泥,实在让人寒心。)
“不行,他还没有讲完。”吕祖善说。“你接着说吧。”毛光烈问刘希平。(省长不甘心,还不依,想要弄彻底一些,不想就这样轻易放过去,毕竟这是中央交代下来的大事)
“我不说了。”刘希平道。(这一次,昏官厅长总算明白过来了:今天可不是表功的时候,越表功越挨批。但是要让他承认错误也不干,所以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了)
“那就下午再接着说。”吕祖善环顾了一下四周,“我们教育领域的代表下午都来参加,你们都来说说这个问题,今天讨论不完明天接着说。大家直接说问题想法,虚话就别说了,那会浪费时间。”(省长还是不甘心,一定要一个答案。特别提醒不要说虚话,意思就是这一次不一样,不像平时大家一起说好听的,用来糊弄上面(领导)和下面(群众),这回是要点真东西的,拜托大家搞出来。)
各位看看,一个上午的会议,就讨论这么一点内容,这就是当代的“行政效率”问题了,您能指望依赖他们来解决您孩子的教育问题吗?)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秦鸿雁)
我的教改方案:
其实真想搞教育改革一点都不难,我们省长也不用这么费心费力地从这批除了当官什么都不会的人哪里讨主意,就像当年的两江总督孙权也不能指望手下的一帮帮闲文人一样。目前全世界都已经给中国提供了榜样,到处都是现成的参考,只要真愿意学,怎么会学不来?这又不是导弹卫星这种保密技术。不就是搞教育吗?只要执行下面两条最轻松简单的政策,马上全国的教育就会开始彻底改变和提高,二三十年就可以跻身强国。(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就是这样的,骨子里就是大搞真正的教育,二十多年后就起来了,证明愿学真不难)
第一:高考制度不用改,但是内容要改。可以学美国的高考,只考三门课:
阅读----考评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阅读能力,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写作----考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
数学----考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考题一定不能让这群混日子的昏官和弱智教育官员来出题。最好请美国人来出题,我们不是就要学美国的先进教育吗?当然,如果面子上实在过不了,就请新加坡大学来出题,都是华人。如果还是担心“国家教育主权”旁落,就请香港大学来出题好吗?现在咱可是一家了,不需要见外。人家香港大学可是完全按照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国际教育标准来办的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比北大清华还高。把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题,直接搬过来全国用就行了,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见外,自己藏私不给国家用。如果这批官员还是死要面子,就悄悄为国为民做点好事吧----悄悄请上面说的相关大学入学考试的机构和负责人员,全权委托他们出题也行(千万别干涉,讲什么“中国国情”,不懂就照搬)。这总不丢人了吧?
第二:认真奉行温总理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家来办教育。而不是官员来办教育。
这就是考试统一管理,教育方式自己探索的含义。国家通过高考考题来确定国家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不要干预具体如何培养,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了,只要完成“过海目标”就行。无论谁来教育,以及怎么教育,只要高考这关卡好,就肯定乱不了。
谁是教育家,专家也千万不要由“教育部门”来评选,让市场和社会自己选出来。就像是当年的小个体户,谁会成为将来的亿万富豪和集团总裁,谁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更不需要政府来操心,来选择和扶持,只要给政策放开,市场和社会自动会选出最成功的教育家,滥竽充数的家伙自动会倒下去。政府只需要去管没人愿意管的部分,管穷困地区和穷困群体就行。而且就算管,也最好出钱不管事,就像当年的西南联大,蒋介石只出钱,不管事,结果出了多少人才?好几个得诺奖的华人都来自西南联大。老蒋当时太在乎“军队”,自己死要管,结果管死了,光打败仗。如果当年老蒋也能够放权,不干预军队的具体战略战术,像管西南联大一样对待军队和将领,恐怕老毛就占不了什么便宜了。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政府“不遗余力”管出来的,反而是“不管”“放开”的结果。当年死管经济,全部“严格计划”,差点把国家整体都拖垮。最后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放手,给政策让民间自己来弄,政府职能退出市场管理,只负责出宏观政策,监督运行。这样经济一下就活了。
教育其实也一样,目前的混乱且死板的局面,就是教育官员对于细节“管”得太多而造成的烂摊子。
至于这批教育官员们,将来当然不能让他们继续来“管教育”。他们不是都自以为是“伟大的教育家”吗?就拿几个学校让他们办学去,让实践来检验真理。还可以让国家继续给他们拨款,保证五年十年的期限,到时候出不来成果,他们办的学校就只好自动垮台,他们一律下岗卖红薯去。为自己多年来残害中国教育和中国儿童受一点报应,这是最轻的处罚了。
我相信,这个政策一旦实施,不仅民间很多教育家会自动冒出来,国外很多真正的教育家也会回国来报效。目前的局面比30年前经济改革更有利,当年根本没有什么国际人才可用,也没有什么现成模式可参考,靠“摸着石头过河”也过来了。而现在中国出国的人很多,眼界都很宽阔。教育界目前无人可用,死气沉沉的原因,是中国教育部多年来“严防死守”,拼命捍卫自己集团利益的结果。一旦放开后,国外的各种先进教育思想和人才都会大批进来,中国的教育十年内就会完全改变,大批的人才就会自动冒出来,说不定还有未来诺奖的人才萌芽呢。
如果还是有顾虑,也好办。就搞个教育特区,像是深圳一样。比如让浙江省来做这件事,全面放开搞活,成功之后再全国普及。喜欢应试教育的可以搬走去别的省,喜欢新式教育的家长可能愿意投奔浙江。实行“双轨制”,于是大家皆大欢喜。
而且,这个主意最好的地方是:不劳神,不费劲,不花钱。国家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只要保障现有投入,就可以大大提升教育质量。唯一的坏处是:目前的教育利益集团将会受到真正的打击。而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人数众多,一定不甘心,会装作“为民请命”的样子表态,装乖,装哭,装笑,装死,一定会试图捍卫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变。人们需要眼睛亮一点,看好他们的鬼心眼,别自己被卖了还帮他们数钱。
可叹的是:目前总理问教育,省长问教育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这种“问政”难道真的会有什么结果吗?